《我的大明新帝国》

下载本书

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

作者:摇摇-欲坠 字数:3839 返回书页
推荐阅读: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宿命之环 神秘复苏 苟在妖武乱世修仙 死灵法师只想种树 家父汉高祖 光阴之外 秦功 修仙女配很无辜 簪星 道诡异仙 致命偏宠 陈医生,别怂! 我的治愈系游戏

最新网址:www.mhtxs.cc

    郑和跪下也跟朱瞻基等高,抬起头看着朱瞻基问道:“既是我大明稀缺之物,何以分辨是无用之物?”

    朱瞻基说道:“像我大明没有的动物,他国有。马羊猪若比我们的大,可运回,并驯养。其他不能骑乘,不能吃肉之动物,就无用。”

    “臣明白。”

    历史上,郑和下西洋的政治作用远远大于经济作用,这不能说轻重不分,最起码也是本末倒置。

    运回来那些个祥瑞,少数还行,许多热带动物运回来就是一时稀奇,随后一个个都死了。

    浪费资源。

    如此大的船队,两万多人,五六十万吨的载货量,只是易货贸易,就能赚的盆满钵满。

    自己现在不能干涉船队的决定,但是也要先在所有人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。

    他要让所有人知道,下西洋不仅仅是亏钱,还能转回更多的钱。

    郑和的船队,可以变成一个黄金船队。

    朱瞻基故意装作想了想说道:“第一次不赚钱就算了,有了这些消息,下次再去我一定要把私房钱拿出来,给皇祖父,皇祖母,父王母妃他们换回来如山高的黄金,让他们再也不用为金银发愁。”

    他故意露出一丝孩子气,是想通过别人的嘴告诉朱棣,自己想赚钱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他们。

    这样不仅不会落一个见钱眼开的名誉,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。

    至于粮食,朱瞻基这次就没有提了,因为现在还是明初,人口稀少,土地荒废众多,现在本国的粮食都吃不完,也不用进口。

    现在关键就是要给郑和他们培养出通过海贸赚钱的念头,有了利益,这个大门想关都关不住了。

    朱棣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考虑了两天,让王彦在船队中加了一支特别的太监队伍,专门负责易货贸易,了解各地物价。

    永乐三年六月,郑和第一次下西洋。

    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,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,先载着一批军士到占城,参与讨伐安南。

    张辅讨平安南后于永乐四年六月初一,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,改安南为交趾,设立布政使司、都指挥使司、按察使司,正式将安南变成明朝的一个省。

    随后郑和船队向爪哇方向南航,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,进行贸易。

    此时这里叫麻喏八歇国,爪哇古名阇婆,人口稠密,物产丰富,商业发达。

    郑和船队抵达时,这个国家的东王、西王正在打内战。东王战败,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。

    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,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,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一百七十人。

    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,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,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,给以报复。

    误杀事件发生后,西王十分惧怕,派使者谢罪,主动提出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。

    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,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,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。

    然而,郑和怕一旦大开杀戒,沿路西洋各国恐惧大明前来侵略,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,鉴于西王诚惶诚恐,请罪受罚,于是决定化干戈为玉帛,和平处理这一事件。

    六万两黄金,这可不是一笔小钱,郑和不能做主,派了一艘船返回大明,通报此事。

    朱棣大方惯了,闻知此事,本来准备大手一挥,取消对方的赔偿。但是恰逢他在观阅朱瞻基写的一篇内圣外王论。

    朱瞻基已经蒙学三年,在朱棣的默许下,开始下一阶段四书五经的学习,同时有两个道家师父,也免不了学一些老庄思想。

    而他手上恰好拿的就是朱瞻基写的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论,这相当于是一篇命题作文。

    一般的学子,看到这样一篇命题作文,肯定会以己身来阐述论题,由人***望,克制,礼仪来写道德修为,然后再以各种道德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。

    而且在一般的儒家学子眼里,首先看到的内圣。

    但是朱瞻基这一篇却反其道而行,直接以外王为主题,并且不写己身,直接写谋国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这篇论文的格局就大了无数倍,但是恰好也正符合他的身份。

    才入学三年,写论有点早,但是对这个孙子,朱棣早已不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了。

    这篇论虽然用语有些白,平白直叙,但是言简意赅。朱瞻基不从经济,而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经贸往来对大明统治,对周边各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并且以内圣外王这个中心点,表露了大明对待国民和异族应该区别对待的思想,内施圣道,外施王道。

    朱瞻基年方九岁,入学三年,能够写出这样一篇论,已经让朱棣不能在要求更多了。

    既然赞同孙子的思想,那这个时候自然也不能拆他的台,所以他沉吟了一阵吩咐:“拟旨,接受麻喏八歇国西王赔偿,运回被杀将士骨灰,发归乡里,重赐。”

    深宫的朱瞻基此时还不知道,因为他的一篇论,朱棣收下了大明历史上的第一笔非战争状态下的赔偿,这也让以后的外交定位,稍微有了那么一点变化。

    处理完了与西王的纠纷,郑和又在当地招收精通各国语言之通译,了解南洋各国之水文和国情。

    原本准备去的真腊,锡兰等国,因为这次准备不足,已经决定返航。

    为了运送前往安南的军士,这次的船队携带的可以交易的货物不多。在麻喏八歇国,这些货物就已经大半被交易了出去。

    返航经过三佛齐,剩下的物资就能交换完了。

    永乐四年年尾,船队抵达三佛齐旧港,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,海盗王陈祖义已经盯上了船队。

    陈祖义乃叱咤南洋的海盗王,拥有船只百余艘,在南洋各国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因为势大,南洋各国对他都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陈祖义认定郑和庞大船队有宝物,只是六万两黄金已经让他心动,何况还有船队在南洋三国交易的各种物资。

    但他小瞧了郑和,靖难之役之时,郑和就已经身经百战,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华。

    陈祖义率众海盗来袭时,郑和已经有所准备。

    三佛齐盛产火油,郑和此行交易了整整一船,欲运回京城。

    针对海盗的小船,他采取了用火攻战烧毁海盗小船。火油用水扑之不灭,海盗船只燃起大火、众海盗登时鬼哭狼嚎。

    惊慌失措的陈祖义见此,早没了海盗王气势,逃窜途中被战船将士生擒。

    此战共消灭海盗五千余人,将南洋最大的海盗势力一扫而空。

    旧港民众欢欣鼓舞,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劳军队伍给船队运来了各种物资。

    永乐五年春,郑和船队离开旧港,除了装满了交易来的各种物资,随行还带回了被活捉的海盗王陈祖义。

    五月,船队返回应天府,历时整整两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就此结束。

    庞大的回航船队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,特别是那些从来不曾见过的动物,比如大象,更是让人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六万两黄金被直接运到了宫中,却又被大手大脚的朱棣在一个月内,就被赏赐一空。

    被运进宫的还有朱瞻基要求的各地物产统计,以及专门送给宫中贵人们的礼物。

    那些动物被朱瞻基他们看了个稀奇,就让司苑局在清凉山下收费展出。

    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,在这个时代都是让人震撼的。许多大臣也都携家带口,去看个稀奇。

    而那些普通民众也都不在乎几个铜板,竟然吸引了数十万人买票参观。

    这让司苑局一帮太监一个个眉开眼笑,准备把这家大明第一家动物园给长期开办起来。

    船队运回来的大部分物资在应天府变卖,这几十万吨的货物,一直卖了两个月,才全部卖空。

    所有人开心,只有一个人倒霉,那就是海盗王陈祖义。朱棣甚至连见都没有见,一声令下,直接就将他砍头示众。

    朱瞻基故意研究了一段时间郑和他们整理回来的资料,才让人收了起来。

    在现代,他知道这个世界上,任何一个国家,任何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。

    这既然不是异界,那也就代表这些资源依旧存在,谁也没有他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情况。

    所以,他对这些资料其实是没有一点兴趣的。他只是想用自己的重视,换来其他人的重视,潜移默化地转变所有人的思想。

    商业,工业,这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
    只有提升了生产力,将人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,将那些统治阶层的目光从一穷二白的农民身上转移开,社会才能真正的稳定和发展。

    他现在年龄还小,手无大权,也只能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转变。

    来到这个世界三年了,这个世界虽然落后,但是正因为落后,才大有所为。

    现在,他已经有了兴趣。

    郑和船队回程不过五个月,就又一次出发了。

    虽然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送各国使臣回国,但是在朱棣的安排下,除了人马,船上装满了各种大明的特产。

    这些不是赏赐品,而是贸易品。

    一帮见钱眼开的太监们,那些勋贵大臣们,无不在船队里面夹带私货。

    朱瞻基没有丝毫的不满,能让他们想到去贸易,这就是进步。

    (童年时期的布局终于写完了,接下来,才算是进入正文。老妖也渐入佳境,请大家相信,老妖一定尽力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。)

最新网址:www.mhtxs.cc

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:http://www.mhtxs.cc/down/txt109022.html

本书手机阅读:http://wap.mhtxs.cc/109022/

发表书评:http://www.mhtxs.cc/book/109022.html
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"收藏"记录本次(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)阅读记录,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!请向你的朋友(QQ、博客、微信等方式)推荐本书,谢谢您的支持!!

上一章: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     返回目录     下一章:第十三章 人心